「逃避責任、改變與冒險」:自毀思想和行為

標準

你有尋求認可的心理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檢視這種對自己不利行為的起因,有助於提出一些策略來排除「尋求認可」的需求。以下這些比較常見的原因,本質上大多是出於神經質。將「尋求認可」視為需求可能帶來的效益包括:

1)要別人為你的感覺負責。如果你有卑微、受傷、沮喪等感覺,是因為別人不認可你,該為你的感覺負責的是他們,而不是你。

2)如果因為他們不認可你而必須為你的感覺負責,那麼要你做任何改變都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會這樣感覺都是他們的錯,所以他們也應該為你的一成不變負責。因此,尋求認可的行為可以讓你避免改變。

3)只要有他們負責,而你又不求改變,你就不必冒任何險。同時,若尋求認可成為你的生活方式,你在生活中自然會避免任何有風險的活動。

4)加強可憐的自我印象,因而越來越自憐與無所作為。如果你不需要認可,當你得不到認可時,就不會自憐。

5)加強別人必須照顧你的想法,這樣你就可以回到兒時,受到寵溺、保護,以及控制。

6)把你的感覺歸咎別人,這樣就可以對生活中你不喜歡的任何事創造代罪羔羊。

7)自我欺騙。認為自己被你感覺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喜歡,所以即使你內心很不滿,外表卻顯得很愉快。只要認為別人更重要,外在表現也就更為重要。

8)因別人注意你而獲得安慰。別人注意你,讓你可以對其他同樣尋求認可的朋友吹噓。

9)融入讚賞這種行為的文化,可以為你贏得許多人的好感。

這些神經質行為的效益,顯然與自我憎惡的效益類似。事實上,「逃避責任、改變與冒險」這項主題,是本書提到的一切自毀思想和行為的核心。如果沒有這一切奇怪的診斷用語,堅持神經質行為就會更容易,更為人所熟悉,而且風險更少,尋求認可的需要顯然也不例外。

(本文摘自/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如果出版社)

催眠從心改變自己

別再愈吃愈焦慮了——5種升壓食物

標準

這或許是上班族們最常看到的景象:在好一陣子不見的朋友聚會中,看看對方,又胖了,看看自己,也胖了。因為,大家都把食物當麻藥,靠著吃,來度過焦慮的每一天。

不過,可怕的是,無論是下午被老闆盯得滿頭包後掏出抽屜裡的餅乾猛吃,還是在凌晨為了來不及在明早開會前生出的報告而狂吃泡麵,其實都會讓你更焦慮。

新光醫院營養師吳文瑛強烈提醒,以下5類食物,都屬於吃了更焦慮的「升壓食物」,最好少碰為妙:

1.油膩食物

冰淇淋、炸雞、薯條、披薩、漢堡、起士蛋糕等,會讓人吃了1小時後就昏昏欲睡。若和含咖啡因的可樂、奶茶一起吃,則是2~3個小時後會覺得精疲力盡,也會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

2.高鹽分的調味食品

洋芋片、罐頭食品、速食麵、香腸、火腿、熱狗、滷味、醃製品、番茄醬、醬油等高鹽分食物都容易讓身體的循環變差,造成代謝緩慢,精神疲憊。

3.過於甜膩的食物

加糖果汁、奶酥麵包、精緻蛋糕及含糖飲料等甜呼呼的美食,雖然可以在數分鐘內發揮鎮靜作用,但因為含糖食物會快速被腸胃吸收,造成血糖急劇上升又下降,反而會讓精神更加不濟,也影響情緒的平穩。

4.咖啡因飲料適量即止

適量飲用咖啡、可樂、茶等含咖啡因飲料可使精神變得愉快,也能舒緩緊張感;可是一旦過量,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增加,反而會讓人容易煩躁,有壓力更大的感覺,同時也干擾睡眠。

最好以具有鎮靜作用的飲料,如薰衣草茶或是茉莉花茶來替代,會是更有效率更持久的抗壓方式。

5.容易上火的食物

過量攝取油炸食物或一些相當熱性的水果,會讓人覺得渾身不對勁,特別是在炎炎夏季,更容易讓工作壓力被放得更大。

如果一時改不了口,非吃零食不可,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營養師周秀娟認為,杏仁小魚和果凍是比較好的選擇。

「主要是因為杏仁小魚的鈣質滿高的,又有吃零食的滿足感,」但周秀娟也補充,杏仁的油脂量高,小魚則含有蛋白質,所以吃正餐時,最好不要再多吃油炸、高蛋白質的東西。

而果凍的纖維質含量很高,吃起來也很有飽足感,可在焦慮時適度解嘴饞。但是周秀娟提醒,果凍的糖份也高,最好也不要過量。

(*原文刊載於Cheers雜誌第47期)

臺灣常見十大危險食品 腎臟科醫師的保命錦囊 講義雜誌作者

標準

 講義雜誌作者: 江守山 | 講義雜誌

 《食在安心!》‧新自然主義出版

以下這些食品不僅風險高,而且無法從外觀分辨優劣,加上很難找到安心品,建議大家還是少碰為妙,以免誤食毒素而不自知。

一、花生粉

危險因子: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也稱黃麴黴素,常由黃麴霉及另外幾種黴菌在霉變的穀物(或花生)中產生,是一種很強的肝臟致癌物,其肝臟致癌性僅次於B型肝炎。而且黃麴毒素完全沒有安全值,也就是不管濃度多低,對人體都會有傷害。

市售花生粉經常含有黃麴毒素,不及格比例高達八成,而且從花生粉(包含其他花生加工品)的外觀與味道,根本無法判斷是否已經發霉(花生外觀有黑點就表示已有發霉現象,可能已含黃麴毒素),同理類推,花生醬、花生糖的加工製品也一樣危險。總之,除非是自己打的花生粉,或是可看見原形、現打的花生粉,否則最好不要吃。

二、豆菜類

危險因子:農藥  豆菜類是所有蔬菜中最危險的,因為其屬於連續性採收,一不小心容易導致農藥超標,所以除了長毛的毛豆外,其餘豆菜的農藥檢測不及格率,每年都高達八成,高居近三年來前十大農藥殘留不合格蔬果第一、二名。且農藥殘留種類多,平均大約都有五至八種,可以說是最危險的菜,能不吃就不吃。

三、鯊魚、旗魚、大鮪魚等大型魚類

危險因子:汞(甲基汞)  微生物能將浮在水面的汞轉換成甲基汞,進入海洋食物鏈後,又因為生物蓄積效應,在覓食者體中以十的三次方比例累積並不斷循環,因此在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鯊魚、旗魚、大鮪魚中含量最高。

甲基汞是一種嚴重的神經毒,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大腦損傷,且在人體的半衰期達四十五年之久,也就是說人體很難正常代謝出來。儘管許多醫師經常在媒體宣導不要吃鯊魚、旗魚、大鮪魚等大型魚類,但奇怪的是,這三種魚依然是國人最常吃的魚,銷售量長年居高不下,所以我認為有需要再次提醒。

此外,過去提到鮪魚含汞問題時,總有人會問我:「江醫師,那我常吃鮪魚罐頭,不就糟了?」這反而不用太緊張,因為汞污染嚴重的鮪魚,是指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鮪魚,但鮪魚罐頭大多使用價格便宜的小鮪魚,相對比較安全。不過鮪魚罐頭裏的油並不是魚油,而是沙拉油,吃多了對健康仍然有害,一樣不建議常吃。

四、珍珠奶茶

危險因子:糖、毒澱粉(順丁烯二酸、苯鉀酸、防腐劑)  觀光客來臺必吃的珍珠奶茶,其實也是危險食物。首先是珍珠奶茶中的主角珍珠,在過去是由地瓜粉或木薯粉製作,為了使口感更Q彈、產品更經久耐放,目前市面上的珍珠普遍都會「加料」,像是苯鉀酸、己二烯酸、防腐劑,以及不久前才被踢爆的化製澱粉「順丁烯二酸」,也因此無論是早年的塑化劑風暴還是近期的毒澱粉事件,珍珠奶茶都難逃上榜命運。

珍珠奶茶所加的奶也不是真正的奶,而是由香精、澱粉製作的奶精,除了含高量的反式脂肪外,裏頭的糖分含量更驚人。東方人向來比西方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糖尿病不僅年年穩居臺灣十大死因,更是誘發洗腎的前三大因素,而一杯珍珠奶茶就含有十七顆方糖,而抽乾一個成人的血也只能提煉出一顆方糖,對人體的傷害實在不容小覷。另外,還要注意茶葉農藥殘留過多與冰塊含菌問題。也就是說,珍珠奶茶裏頭的東西,每一樣風險都不低。

五、魩仔魚

危險因子:漂白劑、過量的鹽  為了滿足消費者喜好,臺灣的魩仔魚大多會以漂白劑漂白,同時為了增加重量,還會加入大量的鹽,導致過鹹、含鈉過重,造成身體極大負擔。尤其是孩童,只要一餐吃魩仔魚,鈉的攝取就已超過一天劑量,除了會養成小孩子口味偏鹹、無鹽不歡的飲食習性,更會對健康造成終身的影響。

除了這兩個問題之外,先前魚鋪子尋找魩仔魚時,甚至還曾檢驗出有過量重金屬。基於魩仔魚的普及性、不及格率過高,以及這些劣質品對孩童的影響,因此我也將它列入十大危險食品。

六、生菜沙拉

危險因子:農藥、寄生蟲  要知道,現代人常吃的生菜沙拉其實也是高危險食材。因為臺灣蔬菜含農藥的比例很高,有些農藥可以透過加熱破壞、揮發,因此透過烹煮,可降低不少農藥比例,但倘若生吃,自然就會將這些農藥統統吃下肚。

改吃有機蔬菜會好點嗎?其實還是有風險。有機蔬菜確實有農藥殘留較少的優點,但相對寄生蟲問題可能更嚴重,所以風險一樣不小。此外,沙拉醬也是一大問題,沙拉醬是以生蛋黃加沙拉油加鹽調製,若擺設在常溫櫃中很容易滋生細菌(例如大腸桿菌)。我如果到西餐廳用餐,都會特別告知餐廳「不吃生食」,請餐廳將沙拉中的菜燙熟,就是因為吃生菜的風險過高,不碰為妙。

七、豬腎臟

危險因子:瘦肉精、腎臟病變  臺灣的豬經常餵食餿水,加上所吃的黃豆、飼料也常有發霉情形,因此大多有腎臟病變問題。根據統計,臺灣七成的豬在宰殺後,經檢驗發現存有慢性腎臟病。此外,瘦肉精和脂肪毒素,也大多殘留在腎臟,因此除非能以檢驗確保豬沒有用藥物、沒餵過餿水,否則最好還是不要吃。

八、鳳梨蝦球

危險因子:硼砂  鳳梨蝦球中蝦子又大又脆,常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但這種「爽脆」的口感可能不是天然的,因為大多數餐廳的蝦球,幾乎都浸泡了違法食品添加物─硼砂。

硼砂可增加食物韌性、脆度,並改善食物保水性及保存度,因此曾被廣泛用於加工食品,像魚丸、年糕、油條、鹼粽……等。不過後來發現硼砂進入人體後,經胃酸作用會變成硼酸,長期食用會在人體內積存,繼而破壞中樞神經與消化系統,再加上過量將會危害生命(成人約二十公克、小孩約為五公克),因此已禁止使用。只是,和一氧化碳發色處理一樣,雖然政府規定禁止使用,但只要不被抓到就沒問題,所以想避免硼砂入口,我們還是得自力救濟,向不正常的「好口感」說不。

九、小章魚

危險因子:浸泡藥水  臺灣辦桌常見的小章魚,捲捲的觸手看起來就像開花一樣,相當可愛,但它也是危險食品。因為小章魚的觸手,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因為烹煮而捲起,想讓觸手看起來像開花一樣,就一定要浸泡藥物,這已經是臺灣水產界的惡習,我至今還沒找到沒泡過藥水的小章魚。

十、咖啡粉

危險因子:赭麴毒素  愛喝咖啡的人可能不知道,許多咖啡粉都是用發霉的咖啡豆製成的,因為不論是國內外品牌,都是以追求高KPI(關鍵績效指標)為營運導向,因此追求成本低、利潤高是必然的經營模式。雖然喝咖啡可以保護肝臟,但若吃到有問題的咖啡粉反而適得其反,因為發霉的咖啡豆含有赭麴毒素,不僅具有腎臟毒性,也有致癌危險。因此建議大家如果要喝咖啡,還是自己買咖啡豆回來研磨,才能真正確保咖啡豆的安全與品質。

英研究:家事當運動 甩肉大不易

標準
〔編譯詹立群/綜合報導〕若有人認為洗碗、使用吸塵器算是運動,可能要改變你的觀念了!英國衛報18日報導,厄斯特大學針對成人運動習慣研究發現,把做家事當成唯一運動的人通常都超重。專家建議,不能把做家事視為一種運動。
 

做家事 運動強度不足

 研究由教授莫非主持,在調查4563名成人後,發現婦女與老人傾向將室內的家務活動視為最適運動,做最多「家庭運動」的人體重最重;少做家事的人反而較瘦,顯示把家事當運動的人與吃太多的人將會「殊途同歸」。
 
莫非表示,做家事是一種體能活動,而任何體能活動理論上都能消耗卡路里;但事實上做家事的運動強度不足,不適合列入每週運動量的計算。英國心臟基金會的護士艾倫強調,運動會讓人呼吸更為深沉、身體更暖和,心跳會比平時更快。
 
研究結果挑戰此前英國衛生部轄下的英格蘭公共衛生局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每週適度運動總量要有150分鐘,其中包括做家事。
 

官員:家事有助健康

 莫非研究發現,36%的民眾回報做家事超過10分鐘或更久,屬於適度到激烈運動;但如果排除做家事,只有5分之1的婦女達到每週建議的運動量。
 
英格蘭公衛局長芬頓表示,該研究只是證明有些人習慣高估了自己的健康。他說人們傾向高估自己所做的良性行為,該研究反映當人們靠少吃、計步器或手機軟體來計算是否達到甩肉目標。
 
芬頓進一步捍衛官方論點,認為日常事務對於健康是有所助益的。他說從個人觀點來看,像是做家事、逛街、接孩子回家或去郵局寄信等體能活動仍有益身心,減重只是體能活動的潛在結果之一罷了。